![](/uploads/allimg/202104/333-21042FU915b3.jpg)
古人云“生子當如孫仲謀”,表達的是一種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的美好希冀。但還有一句“持家當如曾文正”,似乎被大家忽略了。
曾國藩作為清朝著名歷史人物,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的故事值得我們借鑒呢?我們一起來看——
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因此他自己的日常飲食和穿戴都是極盡簡樸,教育孩子上也是一樣。
他要求長子每天早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灑掃庭院,然后回房練字一千遍,其中第一個字就是“儉”。
有一次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兒子看到帶殼的飯粒,便挑出來放在桌上。曾國藩看見了什么都沒說,只是默默地剝開外殼把里面的飯粒吃掉。
無需長篇大論講道理,甚至可以一語不發,曾國藩僅憑一個簡單的動作便讓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uploads/allimg/202104/333-21042FZ10M06.jpg)
![](/uploads/allimg/202104/333-21042FZ130362.jpg)
2、沒有花邊的褲子
“兒子窮養,女兒富養;兒子糙育、女兒精育”這是現在很流傳的一種觀點。而一百年前的曾國藩不僅教子嚴格,對于女兒的管教也很嚴苛。
有一年,小女兒隨母親來到兩江總督府探望父親,第一次進入總督府,小女兒認為不能太過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藍色的綢布夾襖和一條帶花邊的綠色褲子。曾國藩見了,認為那褲角綴著的花邊繡工精美、花紋繁復,便十分不悅,批評女兒“衣著太過奢華鮮亮了”并且立即讓女兒換了一條沒有花邊的褲子。
現在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做的不當的時候,即使都知道“及時整改”對于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養成好習慣更有效,但更多的還是讓孩子“下次注意”,“以后別再犯了”,而曾國藩不僅及時指正,還要讓女兒立即執行更正過來。
曾府三杰圖(從左往右依次是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
3、不想考科舉是可以的
曾國藩認為,身為父親有責任為孩子的人生大規劃提出建議。
晚清那個時代,科舉是讀書人的唯一前途,受益于科舉進士而得以封官拜爵的曾國藩,對于兩個兒子,卻不要他們從科考中求出路。在兒子們成年之后,他請了兩個英國傳教士來家教他們學英文。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他的長子曾紀澤在第一次科舉考試之后就對父親說不想為了科舉考試而讀書。曾國藩聽到后沒有暴跳如雷,他出乎意料的與兒子平靜對話:“不想考科舉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和我講你想干什么?”兒子說“我喜歡西學。”
要知道,當時很多人是不屑于學習西學的,在當時不考科舉感覺就是“不務正業”的。但是曾國藩對兒子說:“喜歡西學很好,我支持你。”
正因曾國藩這種對孩子人生大規劃的主持,他的孩子才沒有把太多的寶貴光陰浪費在八股文、試帖詩中,從而求得真才實學。
他的長子曾紀澤才能成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刊物上用英文發表文章向西方介紹中國,在與俄國的談判中,他據理力爭,收回伊犁。
寫在最后
現在父母在孩子教育這件事情上,普遍陷入了一個誤區:孩子是否成才看成績,成績能否提高靠外力。所謂外力,就是采用向外求助的方法,也就是找好老師,找好學校,上好輔導班等等。
而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不僅個人成就卓越,而且培養的子孫后代皆成才,打破“富貴之家,五世而斬”的千年傳統,形成“曾氏滿門皆英杰,長盛延綿無絕衰”的歷史奇觀。
曾國藩的教子經歷告訴我們:最根本的教育是在家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課堂,父母才是影響孩子成才的關鍵。
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擔任什么樣的角色?
2021年5月2日-4日,歐爸動能·第八屆“父親教育節將在廣州隆重舉辦,歡迎您和您家人的到來!
![](/uploads/allimg/202104/333-21042FZ54YD.jpg)
END
(編輯:阿珩)
END
(編輯:阿珩)
- 上一篇:“星二代”嗯哼暖心撿玻
- 下一篇:受用一生!歐爸送給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