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時間:2019-04-11 21:41 訪問: 次
![](/uploads/allimg/201904/333-1Z41121442U15.jpg)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越是貧困地區,學生的厭學率越高。
其中,在西南山區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15歲的男孩子輟學了,每次村干部一勸說,就直接放狠話:“你們再叫我去上學,我就跳樓自殺。”
與大眾的認知不同,在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渴望的不是讀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恰恰相反,他們手中捧著的不是課本,而是拿著手機不斷地刷新各種短視頻。
在滇桂黔三省某些貧困區,本該上學的孩子不少都輟學務工。
縣里教育局工作隊多次去勸返輟學打工的孩子,不少孩子不但不愿與工作人員接觸,甚至還把他們的電話、微信拉黑。
在廣西某縣,要動員100多名適齡青年去做一年的技術培訓,結果只去了40多人,其中6人沒幾天就回來了。
該縣扶貧辦干部一聲嘆息,有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寧愿每天打游戲,也不愿接受培訓。
貧困地區的孩子厭學率高,除了隔代教育外,最主要的是,不少貧困家庭的父母、孩子都已經不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都抱著“讀書無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態。(新聞來源 | 半夜談網)
近幾年,網上總有一種論調,就是“讀書無用功”、“寒門再難出貴子”,等等。
相比從前,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了。
但今天,我還是想說,如果想要改變命運,還是去讀書吧!
尤其對于那些沒有背景、沒人資源、沒有人脈的人來說,要想逆襲人生,就必須得好好學習。
學習是投入最小、收獲最大的一個途徑,甚至都可以說是捷徑。
越窮就越應該讀書
在紀錄片《出·路》中,有一個叫馬百娟的女孩讓人特別心疼:
馬百娟出生在甘肅會寧的小村莊,父母從不認為教育重要。
用父親的話來說:“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么要上學?”
在校長多次的勸說下,馬百娟到了10歲才去上學。
但才上了三年,馬百娟就已經厭煩了,她上學晚、進度慢、又比周圍同學大,在這樣的多重壓力下,她輟學了。
就連找月薪1000塊錢的工作,也都沒人要。
你會做什么?
會掃地。
這里的地面是地毯,不用你掃,前臺需要會使用電腦,其他工作也需要技術。
最后,在家待了2年后,16歲的馬百娟嫁給了表哥,一個在陶瓷廠勞作的男人。
對于馬百娟的命運,父親只是簡單說了句:“窮人家的娃,沒有別的出路。”
馬百娟的父親,是不少人的縮影,覺得上學是一種浪費,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賺錢。
可現實卻是,越窮就越應該讀書。
因為,窮本身就是資源稀缺的結果,而讀書是創造資源的一種方式。
早早就不讀書的人,即使工作時間長,但也會因為資源的限制,最后陷入貧窮的泥潭之中。
曾有人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學歷越高的人,收入就越高。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歷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敲門磚。
哪怕商場的導購員,都需要高中以上學歷,而那些只需要初中文憑的工作,賺得每一分都是辛苦錢。
越窮就越該讀書,即使成不了名牌大學的佼佼者,一個極其普通的本科文憑,也能讓你賺得更多過一些。
只有讀書,你才能改命
姑姑家有一對雙胞胎,姐妹二人各方面條件差不多,只因為對讀書重視程度不同,人生也大不一樣。
姐姐貪玩、不愛學習,中專上了一半就不上了,家里人說什么都不聽,死活就是不肯再回去。
妹妹學習成績好,經常考年級前三,高中上的市重點,大學上的上海財經。
現在,姐姐留在了家鄉的小縣城,在一家餐館里做洗碗工,每天都是早出晚歸,一個月也休息不了幾天;
妹妹留在了上海,年薪比父母一輩子都賺得多,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上海買了房、買了車。
智力、外表、能力都差不多的兩個人,只因為讀書與不讀書,兩人成年后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了。
紀錄片《56up》用半個世紀的時間證明,精英的孩子還是精英,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除非窮人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靠優異的成績領到改變命運的入場券,要不然這個死循環永遠沒有辦法解開。
只有教育,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對于沒有資源、沒有其他能力的孩子來說,讀書是最公平的篩選機制,能夠讓他們可以靠著自己的能力,去逆轉人生。
實在不敢想象,如果沒有讀書的話,很多農村的孩子連改命的機會都沒有。
最后只能是去過跟父輩差不多的人生,祖祖輩輩一直循環下去。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父母不重視教育,覺得上學沒用,對子女的教育都不管不顧,這很有可能就會造成,孩子最后又都走了他們的老路。
懂得越多,你越能捍衛自己的權益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在哪一刻,感受到了知識改變命運?”
其中,有一個答主是這樣回答的:
在上高三的時候,網友爺爺奶奶留下的老宅子要拆遷,不知什么原因,房子被村上的工作人員要強行拆除,不給任何賠償金。
為了能要回一個說法,媽媽四處找人,四處碰壁,事情就被一拖再拖。
看著媽媽那么無力,網友就開始研究法律,在家里擺滿了厚厚的法律書籍。
隨著看得書越多,掌握的證據越多,網友拿著自己所有學的法律知識跟工作人員對質。
最后的結果就是,因為害怕事情鬧大,工作人員就趕緊把事情私了了。
當拿到拆遷費的時候,網友媽媽就感慨道,這些人只會欺負沒文化的人。
當看到家人不被欺負的時候,網友滿腦子想得只有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是什么,它不是書上印刷的鉛字,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懂法律的人,能夠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益;懂科學的人,不會因為不良商家的吹噓,就輕易上當受騙;懂英語的人,不會因為聽不懂、看不懂就不敢出國看世界……
對于學知識,中國人普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覺得很多都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絲毫沒有一點實用價值。
確實,你能熟背《詩經》,不能讓你的工資多漲200塊錢。
但我們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知識對人的價值是潛在的影響。
它不僅僅只是記載在書本上的內容,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是能夠成為我們解決難題的方法,甚至還能成為我們抵抗不公平待遇的底氣。
知識不能改變命運?
那是你見過的世面太少
這會兒,你是不是已經開始罵我絕對,說這世上還有很多沒什么文憑,但也很成功的人。
在選題會上,我同事就反駁說,他的一個親戚,初中畢業證都沒拿到手,但他養豬一個月能賺20萬,不知道比大學生們好多少倍了。
確實,我們身邊是有這樣的人,學上得沒我們多,但混得比我們好百倍。
但是,在這里我要說一個詞——幸存者偏差。
它的意思就說,因為只看到了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用人話來說,就是你只看到了某某某沒學歷混得很好,就認定了沒學歷也能混得好,卻忽略了,大多數沒學歷混得確實不咋的。
就像同學的表弟,張口閉口要去賺大錢。
初中畢業去工作,最多只能是去給人搬搬家賺點辛苦錢。
現在,在外面打拼了那么久后,手上長滿了老繭,但也沒賺著什么大錢。
曾在朋友圈瘋傳過這樣一張合影。
照片上,一群互聯網大咖們吃飯,有人深扒了一下他們的學歷,發現這些人的學歷一個比一個高,就算最差的學歷都是本科。
這不是一個巧合,曾有大數據統計,學歷越高的人成功的概率越高。
除了自身能力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學歷往往是你升級人脈、開闊眼界的最佳途徑。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除了機遇和能力外,高質量的人脈關系與資源支持也十分重要。
對于大多數家里沒錢、沒背景的人來說,踏踏實實學習會是穩定生活的保障,也絕對是你成功賺大錢的捷徑。
比起應付考試的知識,
最重要的是專業技能
雖然,有的人不善于學習書本知識,沒法升學成功,但是書本之外的知識,也一樣在改變著人的命運,是讓我們活得體面的保障。
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只是因為知識能給人一個保命技,它能讓我們變現,讓我們更好地生活。
寫代碼的能寫出流暢的程序、做廚師的能做出讓人贊嘆不已的飯菜、修車的能快速修好車……
這些都是人的保命技能,不管什么職位的人,不斷學習知識是讓你的能力變硬核的一種方式。
越專業、越無可替代,你的保命技就越強硬。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里,只需要一臺機器就能取締很多人的工作。
擁有知識的人,就是擁有硬核能力的人,這是他不會被時代淘汰的保命技。
要不然,真得就會像收費站的大姐,收了30多年,一直收費都沒有差錯,但因為不具備硬核能力,說被淘汰就被淘汰了。
說到底,不斷讀書、學習就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多保命技,擁有更多選擇權。
不是讀書就一定成功,也不是不讀書就注定失敗。
只是說,讀書是給我們增加一種選擇權,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多的挑選的余地。
有時候,選擇權就意味著幸福感。
選擇權越多的人,他的幸福感就越多。
- 上一篇:媽媽不是脾氣不好,媽媽
- 下一篇:初三生父親曬出一組圖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