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有個小男孩被丟在高速入口,警察到場后,男孩啜泣著說,他這次數學只考了81分,沒達到95分,媽媽說他不爭氣,打罵一頓后,在高速路口就把他扔下車,駕車離去了!
民警聯系上男孩媽媽,媽媽卻決絕地說:
“想走法律程序就走法律程序!反正我不要他了!我就是不負責,你起訴我吧!”
只因分數不達要求,不但要承受媽媽的拳打腳踢,還被不顧死活地遺棄在高速路上。
更傷心的是,就算有警察叔叔相勸,媽媽卻寧愿被起訴去坐牢,也不要他!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該有多么的恐懼、絕望、悲涼?
他會怎么想?
我優秀了,爸媽才會愛我;我考不好,就不配做爸媽的孩子,就要被媽媽“放逐”?
分數,大人們的面子,難道比我還要重要?
可悲的是,這樣的爸媽,在留言區里被“炸”出了一大堆。
一位網友說:
“心疼小孩,我懂那種滋味兒。我爸就跟我說過,考不上重點中學就不要我了!”
有人傷感地回憶,爸爸跟她說,考好了就給她買新衣服,沒考好?就算買了也給撕爛!
當時,她真的很難受,覺得爸爸根本就沒真心愛自己!
還有位朋友幽怨地留言道:
“我父母就是這樣教育我的……如果考試成績不好還會‘冷暴力’,我現在已經患上了抑郁和焦慮癥,自卑和苛待自己的情況很嚴重……”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中國家庭中,多數存在著某種“功利化的關系”:父母愛孩子,是因為孩子必須會彈鋼琴才愛,或者說,是孩子必須在社會上取得很多成就,父母才去愛他。
這種有條件的愛,反映在親情里,尤其變得悲哀。
孩子表現優秀,我們就對他言笑晏晏;孩子表現不佳,我們就對他冷眼相看,還認為是在逼他成才?
這樣的錯,還有多少爸媽在延續?被這樣“錯愛”的孩子,長大后都怎么樣了?
愛有了“門檻”
孩子就容易“絆腳”
曾經,我也是那個考不到高分就要被“冷待”的孩子。
打小,父親對我一直管教極嚴,考得不好,我就會被暴揍一頓。而比挨揍更難熬的,是父親的話:
“排名才第12,你還好意思吃雞腿?”
“你以后沒出息,就別當我女兒!”
……
成績不好就是廢物,廢物沒資格吃雞腿,更不能得到爸媽的關愛——這讓我惶恐、焦慮,卻越考越不濟。
漸漸地,我愈發自卑、懦弱,總覺得做得不好,就不配被父母愛,不配爭取這些,不配獲得那個……后來,讀大學、工作了,接觸的人和事情多了,我的心態才慢慢有了轉變。
多年過去,這樣的孩子卻依然有很多:
考不到95分,就被扔到高速上;
學習不好,得被趕出家門——前幾天,煙臺一個11歲的小男生,因學習不好,被媽媽半夜趕出門,在門外坐了一夜。早上媽媽出門了,都不看他一眼就走了。男孩很傷心,獨自搭公交到了福利院,要求收留自己!
我們都想著對孩子要求嚴格,讓他成為佼佼者,但當我們對分數有了執念、對孩子苛求優秀時,愛就已經“跑偏”了,是在給孩子設置了一道不必要的“門檻”。
每個孩子,都是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爸媽。
孩子稚嫩的心會想:好成績能讓爸媽更愛我、更快樂;成績差了,爸媽沒面子,也不給我好臉色。成績就是一切,不優秀就是罪過、不配被愛!
有“門檻”,就會有絆倒。
達不到“條件”的孩子,得不到撫慰和鼓勵,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變得敏感、脆弱,甚至自卑、抑郁,容易絆倒在“門檻”之外,難以站起。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要比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比他們生活中的任何物質財產都重要。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沒有什么事情能比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覺更好的了。”
而那些沒有被父母用愛“告知”過的孩子,人生始終緊繃著,沒有彈性,遇事心態易失衡、處事易失當,活得很辛苦。
這樣的愛,讓我們貌合“心”離
有條件的愛,傷了孩子,也會折損親子感情。
曾在論壇看過一位網友的訴述,很心酸。
她說,小時候,學習好父母才對她好;長大了,工作好父母才對她好。
有一次,她成績從前三掉到第九名,媽媽和她一同走在路上,都不愿意靠近她。
她稍微一走近媽媽,媽媽就嫌棄地把她推開。
平時身體不舒服(生理期),想找媽媽問一下,媽媽卻一臉惡狠狠不理她。
多年過去,每每想起,她依然很傷感,對媽媽無感。
用愛來“督促”孩子:他有好成績,你笑容滿臉;他表現不佳,你就“撤回”、或減少你的愛——這樣他就能變得優秀?沒能達到你要求,你就不要他了?
無論孩子最終優秀與否,加上了“條件”,任何感情都會大打折扣。
同在屋檐下,我們還是父母子女,卻早已貌合“心”離,何其悲哀。
臺灣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個故事很“虐心”:
在未來社會,女人由政府植入胚胎,生下的孩子,要接受鑒定考試,成績的好壞,由母親的教育決定。
分數高,孩子和媽媽住豪宅;考得差,去住貧民窟。
分數更低的孩子,會被直接銷毀。
女主角若娃,是在能考滿分的哥哥意外身亡后,由媽媽植入胚胎而降生,但她成績不好,媽媽就讓她假扮有“多動癥”,不用參加鑒定考試,以保住高品質的生活。
但若娃卻無意得知:有“過動癥”的孩子,會被評定是瑕疵胚胎,也會被銷毀。
而她哥的死,并非意外,而是媽媽的“計劃”……
最后,因為愛媽媽,若娃回了家,乞求媽媽給自己最后一次機會,媽媽卻眼神冰冷,還是把她送去強行“銷毀”了,然后重新植入胚胎,擁有新的寶寶……
這個劇看來令人毛骨悚然!
但現實里的很多父母,就是用這樣的一種心態, “殘忍”對待孩子:你必須優秀,否則我就會“放棄”你。
盧梭說過:“我們待別人的態度,實際上最終是別人待我的態度。”
這樣的關系,會讓我們和孩子之間折減了親昵、信任、和愛,感受不到家的暖,愛的幸福。
這無疑,是一種互相傷害。
那個“笨小孩”,在等你的一個擁抱
好友阿茗,小時候讀書很吃力,是個“落后生”,她爸媽卻只是笑笑:
“哪里?那是你還沒開竅呢!”
有次,她的數學只考了40多分。她戰戰兢兢,抹著淚地回了家。
爸爸沒有生氣,而是先給了她一個擁抱,安慰她:
“沒關系!別哭,快給我看看哪里不會?”
那天晚上,爸爸自己用筆細心地把整張試卷的題,都抄了下來,教阿茗重新做了一遍。
阿茗說,爸爸是個優秀的中學教師,而自己卻是個一無是處的“學渣”,爸爸卻從來沒有說過什么,而是一直鼓勵、開解她。
后來,她能考進不錯的高校,進入不賴的公司做了設計師,都是因為爸爸不放棄的愛,在一直支撐、滋養著她。
“所有人都說我不行、是個‘笨小孩’,但我爸總說:‘沒事,你慢慢來。’”阿茗感慨地說。
親子教育作家月下客說:
“任何一段關系,終究還是始于愛,成就于愛。因為愛,所以愿意去相信;因為愛,所以愿意去包容;因為愛,所以愿意去接納。”
那個所謂的“笨小孩”,只需要你的一個擁抱,便能照亮那顆灰暗的心,釋放出他無限的潛力——被父母無條件深愛、信賴和支持的孩子,在成長路上縱有千難萬險,終會披荊斬棘,擁有晴好的幸福。
因為他曾被無條件地、妥善地接納著、包容著、鼓勵著,內心始終駐守著幸福和能量,能安心地、全力地成長,追尋著明麗的夢想,更會同樣深情地愛著父母。
詩人泰戈爾,曾寫過一首關于孩子的詩《審判官》,讓人心頭一熱:
“你想說他什么盡管說罷,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處。我愛他并不因為他好,只是因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愿我們都懂得愛,用滿心的愛去擁抱孩子、悅納孩子,給彼此的人生,釀造一段最美的時光。
- 上一篇:害了孩子的不是手機,而
- 下一篇:《媽媽的空位》看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