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給孩子兩樣:根和本。雖然有國家和文化的差異,但如果說父母應該給孩子最基本的兩樣東西是根和翅膀,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也會認同的。但我們理解的根和本又是什么呢?
根,就是給孩子安全感。而安全感在為數不少的父母眼里就是富足的物質生活,就是個有權有勢的爹可以拼;是個要什么給什么的媽可以炫耀?
本,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和機會。而這些,對很多父母來說就是送孩子參加最貴的學習班,進國際名校……這樣的認知,來自父母們的確信:只有讓孩子今天“贏在起跑線”,才更有可能在未來出人頭地?
可是,我們認真想過嗎?當我們把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定義為給孩子根時,是不是正是因為我們自身就缺乏安全感?當我們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定義為孩子人生競賽的開始時,是不是反而阻礙了一個孩子潛在的無限可能性,而將孩子的翅膀捆綁,扔進了我們自己意志的囚籠?
真正扎實,能為成長提供養分的根,是給無條件的接納和愛。給予孩子動力,用心守護孩子當下的快樂和幸福,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良好的自我認知,讓孩子從小能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從而形成一條與未來的精神通道。讓孩子在上學乃至成年后,即使身處低谷,被愛滋養過的心靈,依然有一種免于崩潰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斷,做一些妥協,童年時被植入人性深處的光輝,依然還有剩下的力量去改變現實實現自我。
而孩子最需要的本,是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喚醒孩子內在的自覺,給孩子獲得選擇的自由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幫孩子建立起他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讓孩子有機會成為他所能做到的最好的自己。
動力是根,能力是本,動能是根本;動能教育就是根本教育。
想要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根和本,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內心必須是強大的,自由的。強大,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沾沾自喜,不是教孩子睚眥必報的斤斤計較,不是一邊抱怨體制一邊做幫兇。相反,是對自己人生目標的清晰和執著,是不焦慮、不盲從、不比較、不糾纏、不羈絆的狀態,是秉持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對生命中的種種苦難和不公有痛而不言的豁達和笑而不語的智慧。
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反了錯誤后不是責罵訓斥,而是摟住孩子告訴他:“無論發生什么,爸爸媽媽都會和你一起,我們永遠愛你!”才能不再焦慮地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或把我們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會淡定地告訴孩子:“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場競賽,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
動能教育滿足了多樣化的需求,動能教育滿足了多個年齡段成長的需求,動能教育的品質得到了驗證和保證。
動能教育的發展,也得到來自各行各業人士的特別肯定!尤其在2015年1月4日至7日即將開展的5000人【教育之道•動能風暴】大會,名師課博會榮幸邀請到了教育改革家、被譽為“當代孔子”的魏書生老師;“陶行知教育成果專家”鄉村教育家楊瑞清老師;著名教育家詹文齡老師;著名教育家魏建惠老師等多位名師參與講學、授課,更有歐爸親自解讀動能教育的十大奧秘、六大理論、一誓、新三好、五愛,講師陣容空前強大——錯過一次就要等一年的高端、高能課程,您一定不要錯過!
- 上一篇:父親在孩子的成長路上,
- 下一篇:爸,我可以買你一小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