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老師是“言傳”,當榜樣是“身教”。小編發問:那若是“身教”加“言傳”,那豈不是更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榜樣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學校教育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播,而家庭教育更側重道德、個性修養、情商等“軟素質”的培養。動能教育專家發現有以下幾點:
【父母導師】孩子的崇拜心理: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生的崇拜心理,這在孩子3-6歲時尤為明顯,覺得爸爸媽媽就是最牛的沒有之一,所以有很高的效仿父母的意愿。這個年紀的孩子,大人講的道理不一定聽得懂,但大人怎么做,都能看得懂,在三四歲的第一反抗期時,父母的說教反倒可能引起孩子相反的行為,所以,父母以身作則的行為會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孩子。
【父母導師】減少青春期反抗心理:孩子到了青春期時,自己的思考能力一點點變得成熟,對于是非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不再愿意人云亦云,期望得到和成人一樣的公平待遇。父母此時假如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孩子做到,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很不公平,拒絕你的說教。只有當父母做好榜樣時,孩子才能心服口服。
【父母導師】可接近的榜樣,可復制的成功:電視上的、報紙上的榜樣都很偉大,仿佛高不可攀,讓人想要模仿,卻提不起勇氣。但是挑戰父母卻容易得多。首先,多數父母只是比孩子強一點點,挑戰起來難度不太高;其次,父母是身邊人,很真實,沒有距離感,甚至有些孩子親眼見證了父母成功的歷程,會覺得說“你這樣可以,簡單啊!我又不比你差,那我一定也可以的。”;最后,父母和子女有血緣關系,有些天賦在基因里就遺傳了;所以,假如父母向孩子發起挑戰,孩子會更有信心,也更有行動力。
孩子可以少一個老師,但絕不能缺一對父母。
假如因為教育孩子的緣故,而疏遠了親子關系,會有什么后果呢?
把家變成學校,你和孩子都將失去一個家。
家里應該是家人,而不是老師。老師必須實事求是,而家人卻要一團和氣,老師必須嚴格要求,家人卻要互相諒解,老師是成長的引路人,要你拼盡全力,而家人是心靈的港灣,要你得到休息。假如家里只剩老師和學生,沒有家人,那么一家人就永遠得不到休息。當然,最重要的是,家人之間有愛,沒有愛的流動,家就是冷的,心也是冷的。在冰冷環境里長大的孩子,要么像吸血鬼一般地渴求愛,要么很難學會給予愛。
所以,孩子可以少一個老師,但絕不能缺一對父母。
當孩子的榜樣也許更難,因為需要父母自身的成長;同樣,當你成為孩子的合格父母,做父母導師,教育孩子那就很容易了。隨之,這樣的親子關系會更健康,所以是值得的。
- 上一篇:YY語音如何安裝和使用
- 下一篇:跌倒了卻不哭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