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剛結束,但很多考生在心里都感覺疑惑,在心里想著上大學到底劃不劃得來?因為2013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報道已多次見諸報端。學哥學姐們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現在大學生深感前途渺茫的為數不少,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有相關的調查,被調查的2012級新生中,本科生遇到學習問題的比例為43%,專科生比例為39%。有不少同學產生退學意愿,因多門學科不及格,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有報道說,美國80%的大學生認為讀大學不合算。他們算了一筆賬,一個人從十八歲開始學習一門技能,四年后他就是一個成熟的技術人員了,而讀大學四年,四年后還什么都不是。中國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混了四年,除了一紙文憑之外,也什么都不是,這個時候學生一般二十三四歲了,不學無術,繼續啃老,難道還不值得深思嗎?中國的大學教育真該好好反省了!
愛通天下教育培訓專員認為:這些孩子想退學因為科目不及格,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得當,缺乏自學能力,是有失偏頗的。其實這些的原因背后有諸多原因完成的。當然我們期望經濟形勢改觀,但更重要的是高校要做好大學生的理想教育、職業規劃教育,提高其責任意識。
但是目前讓人看到的是,大學課程設置的不盡合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尖銳地指出,本科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多半是沒有用的。大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沒用的知識,這不是在浪費青春嗎?在筆者看來,現在大學既然大眾化,除了開設通識課之外,其他完全可以由學生自選,看菜單點菜,一些學術動能,完全可以多學點理論知識,而多數要成為普通勞動者的,應多以技能培訓為主,注重操作性和實踐性。
更深層的原因背后就是應試教育,這些孩子有著應試教育的后遺癥。現在的孩子從出生起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考試競爭中去,上好的小學要考,上好的初中要考,上重點高中,競爭更加激烈,等到考上大學,僅有的那點求知興趣消失殆盡,還有什么興趣再學習呢?于是把以前失去的都補回來,比如童年的玩樂,比如被壓制已久的電子游戲。其實,大學是一個人求知最關鍵的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美好的“黃金時代”,許多做出成就的人在大學時代打下了扎實的根基,可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多被玩耍和睡眠充實著,豈不痛哉!
另外由于大學擴招的結果。現在的大學基本上是大眾教育,大學生不再是過去的“天之驕子”。這樣“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原先學習態度好的,這一良好習慣還可以帶到大學來;原先學習態度不好的,進了大學就更加肆無忌憚,并且可以帶壞一批人。再說學生專業的被動選擇。大多數學生(包括家長)對專業并不了解,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進入大學才發現所讀的專業并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又不能轉校轉系(據說可以,但很困難),于是產生厭倦心理,想退學的情緒便由此產生了,有為數不少的大一新生產生回高三重考的想法。
- 上一篇:80后爸爸對于教育孩子存在
- 下一篇:教育專員對8歲男童被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