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系列的幼猴實驗,旨在調查成長的需要是否只是由生存等所謂的基本驅力來滿足 的。把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離,并在室內放兩只玩具母猴。一只玩具母猴是由鐵絲網編成的,雖然觸感冰冷堅硬,但是能提供奶水;另一只玩具母猴是由毛絨布 和泡沫橡膠等柔軟溫暖的材質做的,但是沒有奶水。實驗證明,幼猴更愿意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與絨布猴子待在一起的幼猴表現得更安靜、更好奇、更安心。
這個實驗打破了“有奶便是娘”的結論,驗證了約翰.鮑比爾的依戀理論。從很小很小的時候起,我們活著就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為了有安全感、為了快樂、為了得到愛。
美國馴馬師寫的一篇文章:“我會在草地上驅趕著一群馬嬉戲、玩耍。此時被 馴的那匹野馬會站得遠遠的。我不去理它,裝作沒有看見它,繼續指揮著馬群游戲。漸漸地,這匹野馬開始被吸引,它慢慢地靠近了一些,但仍然心存猶疑,我還是 不理它。慢慢地,野馬越靠越近,它想加入到馬群中來。而我卻要阻止它靠近,把它驅趕出去。它顯得越來越煩躁,越來越焦慮,被趕走時顯得悲哀、惱怒和恐懼。 這時我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太快接納它進入馬群,它不會對我心存感激而尊重我的權威,順從我;如果一直拒絕,它又會放棄加入馬群的嘗試,徹底走開。”
如何在社會、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處理好人際間的情感與互動,既能去愛,也能被愛,依賴于從小與父母的互動中打下的基礎。而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開始孩子是被動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手中,尤其是母親的手里。這就開始了依戀的發展。
在0~3歲時,孩子的依戀對象(主要是母親,也可以是固定的孩子的看護者,如保姆、祖母或外祖母等)是否足夠靠近?是否給予了足夠的關注?給予的反饋是 否及時?根據心理學著名的依戀理論,兒童在0~3歲時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關系,影響到其成人后一生的人際關系模式。
足夠的靠近
足夠的靠近是指真實的身體的靠近。對于嬰兒來說,就是是否有足夠的抱持和撫摸等身體的接觸;對于會走路的幼兒來說,就是母親是否在視線范圍內。在母腹中時,胎兒泡在羊水里,被胎盤緊緊地包裹著,聽著母親的心跳。突然降生到這個世界,一切全都極大地改變了,尤其是環境的巨變。
為了讓嬰兒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我們最好能盡量模擬其原來的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裹好,保證一定的溫度,緊緊地抱著他。
英國米里亞姆.斯托帕德(Miriam Stoppard)博士的《新編孕產指南》里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證明,暖箱未必是最好的對早產兒的保護,醫生建議,最好為早產兒準備一間不那么明亮的房間,母親只穿寬松的浴衣或睡袍坐在躺椅上,脫去早產兒的衣服,面對面地將他摟抱著放在母親胸前,然后再裹緊母親的浴衣或睡袍。這樣護理下的早產兒,之后的 存活率、神經發育程度與健康程度,都比在暖箱中長大的早產兒要好很多!
- 上一篇:孩子在青春期心理的轉變
- 下一篇:歐陽維建老師講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