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時間:2014-07-30 16:33 訪問: 次
孩子人生的五大支柱為教育中的“五自”:自我、自理、自信、自立和自強。
第一個自:自我,就是教育孩子分清自我。什么叫自我?我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已,不是別人,別人不是我。這是最重要和最基礎的部分。
一個從小就分得清自我和懂得自我的孩子,不但父母教育倍感輕松,對孩子也是一生受益。
從孩子剛開始聽得懂人說話、能看明白我們臉上表情表達的意思時,家長就應開始教育孩子區分自我,一個能把自我分得清楚的孩子,不但懂事,而且是非觀也強,獨立自理能力更容易培養。
小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這是你的手,這是我的手;這是你的臉,這是媽媽的臉;這是你的衣服,這是媽媽的衣服;這是你的牙刷,這是爸爸的牙刷,這是我的牙刷;這是你吃的,這是我吃的……
孩子稍微大一點上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書包,這是我們用的包;這是你的書,這是我的書;這是爸爸的錢,這是你的錢;學習是你的事,工作是爸爸媽媽的事;這是陽陽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吃飯、刷牙、洗臉、洗澡、睡覺和學習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我們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再大一點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決定和選擇,如果你認為是對的,即使有的同學不認同,你也應該堅持你的觀點;不要受別人消極情緒的影響,別人消極是他的事,你仍要保持樂觀,并以樂觀來影響別人;他是他,你是你;有好的同學也有不好的同學,向好的同學學習,不好的同學做再多壞事也不要跟著學,你做好你自己……
這些都可以在不同的階段告訴孩子:“別人是別人,你是你,做好你自己”,一個能分清自我的人不但容易學會獨立,有個性,而且也不會輕易受到他人影響。
第二個自:自理,自理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理是學會獨立的開始。能自理、能獨立,獨立自立,人的標志。品德與獨立是一個人生存于社會的基本素質與能力。一個人只有在品德端正和能獨立的前提下才能稱之為“人”,不然只能稱之為“寄生蟲”。一個能夠獨立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孩子自然就會有自信。
第三個自:自立的基本解釋是靠自己獨立生活,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自立背后的兩大支柱是勇敢和堅強。自立為生存之本,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養活,你還能指望他什么呢?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有多么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每天告訴自己四句話:我是最棒的!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創造奇跡的人!我一定會成功!
每天告訴自己四句話:我是最棒的!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創造奇跡的人!我一定會成功!
動能教育教育專家葉子老師認為,建立自強,三個字:讓、教、鼓。分三步:第一步,讓孩子做;第二步,孩子不會做和做不好時,教孩子做;第三步,鼓勵孩子繼續做。
愛勞動是生來就有的品質。不管做得好不好,說得對不對,孩子都會模仿大人做事和說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愿意嘗試去做自己不懂和不會的事情:如出生不久就會用手抓東西、扯衣服;會把手和腳放到嘴里看看能不能吃;喂孩子喝奶時,他會搶奶瓶,自己拿奶瓶往嘴里送;喂孩子稀飯時,他會搶你的湯匙去“搗”;看到大人用筷子吃飯,他又開始嘗試學大人拿筷子吃飯;你掃地時,他也會拿掃把學著掃;你拖地時,他會跟著你跑,看著你拖;洗衣服時,他也會用小手學著你搓搓;去買菜時,看你提著好多塑料袋,他會說我幫你提一個吧……你折紙、畫畫、彈琴、唱歌、跳舞、打球、運動、喝茶、看書、看電視、打游戲,他會學著你折紙、畫畫、彈琴、唱歌、跳舞、打球、運動、喝茶、看書、看電視、打游戲……
所有的這一切,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他沒接觸和嘗試過的事物,孩子都會出于好奇、好玩、好學和好動的天性而模仿著做。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由非獨立到獨立的過程,所以每個孩子從小看到別人做什么,都想自己嘗試著做,不想別人幫他做。這里最關鍵的是做父母的要“讓”機會給孩子做,多找事情給他做,讓他從做事情中得到贊許與快樂,讓他從做事情當中獲得能力,提高內心對自己的肯定(孩子事情做得越多,內心就會產生很多事情我都會做的自我肯定,就會產生內在的自信心)。
孩子懶惰是父母寵愛、事事幫助、不給孩子留機會結下的果。
孩子從小的時候幾乎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和興趣。一般來說,孩子越小,自理能力就越容易培養,能順應孩子好奇、好玩和好學的天性去做。年齡越大,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和愛勞動的品質就越難培養,因為從小父母對他“寵愛“有加,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 上一篇:親子教育四句金言:尊重
- 下一篇:為孩子構建一個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