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是一位嚴慈的父親,他為國人培養(yǎng)出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鋼琴家--傅聰。他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書集--《傅雷家書》更是膾炙人口,從八十年代至今,這部家書已感動了數百萬國內讀者。在傅雷的教子經歷中,有太多值得后人學習的地方。
傅雷的家中常常是高朋滿座,朋友們聚在一起談文學藝術,論人生哲理。開始,傅雷認為傅聰和他的弟弟傅敏年紀小,不懂事,不讓他們在場,更不讓他們插嘴。而小孩子呢,天性好奇,總想擠在大人中間表現自己。大人越是不讓聽,小孩就越是想來聽。有一次,畫家劉海粟到傅家做客,與傅雷在書房內鑒賞藏畫,兩人之間免不了一番高談闊論。說話間,傅雷忽然要去外間取東西,打開門竟看見傅聰帶著傅敏正偷聽得入神。孩子的好奇心讓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意識到,接納孩子參與大人談話,有弊但更有利,讓小孩聽大人論事,可以讓孩子早涉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們稍稍長大一些,傅雷就允許傅聰和傅敏旁聽大人的談話了。
傅雷的朋友大都是社會名流賢達,有高尚的人品素養(yǎng),所以傅聰從其孩提時代的“旁聽”中,學到了許許多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傅雷對教育子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在孩提時期,父母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天賦,并進行正確引導,如果逆天賦而行,那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傅雷在給周宗荷的信中寫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長于理工者未必長于文史,反之亦然;選擇不當,遺憾一生。愛好文藝者未必真有文藝之能力,從事文藝者又未必真有對文藝之熱愛;故真正成功之藝術家,往往較他種學者為尤少。凡此種種,皆宜平心靜氣,長期反省,終期用吾所長,舍吾所短。若蔽于熱情,以為既然熱愛,必然成功,即難免誤入歧途。”基于這樣的想法,當傅聰還在三四歲時,傅雷就在他稚嫩的心靈活動中尋找他天賦的閃光點,開始為博聰鋪筑人生之路了。
起先,傅雷曾讓傅聰學習美術,因為傅雷覺得自己精通美術理論,又有許多朋友是中國畫壇巨匠,如果傅聰能拜他們?yōu)閹煟┎砂偌抑L,定會在繪畫上大有作為。
誰知傅聰不是繪畫的料,他在學畫時心不在焉,那些習作幾乎都是鬼畫桃符,亂筆涂鴉,絲毫沒有顯露出預期的那種美術天賦。而與此同時,傅聰的一些細微愛好則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他發(fā)現兒子鐘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搖(發(fā)條動力)留聲機,每當留聲機在放音樂唱片時,兒子總是一動不動地依靠在它旁邊靜靜地聽,而每當此時小男孩那固有的調皮好動的天性立即一掃而光。于是傅雷果斷地讓傅聰放棄學畫而改學鋼琴,此時傅聰已7歲半了。但傅聰的每一個細胞好像都是為音樂而存在的,他學琴僅幾個月,就能背對鋼琴聽出每個琴鍵的絕對音高。啟蒙老師雷垣教授肯定傅聰“有一對音樂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終認定,自己確實發(fā)現了傅聰的音樂天賦。
傅雷為傅聰買回一架鋼琴,傅聰每天放學回家做完功課就全身心地撲在鋼琴上。在規(guī)定的彈琴時間里,傅聰沒有活動自由,傅雷在樓上工作,傅聰在樓下彈琴,一聽樓下琴聲停止了,傅雷就用準備好的木棍敲擊地板,有時還免不了痛打傅聰一頓。傅聰學琴也十分刻苦,就是酷暑天氣,衣褲濕透,也不休息;而他對音樂的理解也有獨到之處。
傅雷立身處世的原則就是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他也用這一原則教育兒子。他時時囑告兒子,你要永遠記住這四句話:“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后才是鋼琴家。”
在父親的教育下,傅聰脫穎而出。1953年夏天,經過選拔,傅聰前往羅馬尼亞,參加第四屆國際青年學生和平友好聯歡節(jié)鋼琴比賽。在聯歡節(jié)上,傅聰演奏了斯克里亞賓,效果極佳。聯歡會后,國家又派遣傅聰到波蘭學習鋼琴,導師是“肖邦權威”杰維茨基教授。半年后,傅聰經過一個月的緊張角逐,摘取了第五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的“瑪祖卡”獎,震驚了中外樂壇。
- 上一篇:學會“倒過來”愛,輕輕
- 下一篇:列寧小時候的一次“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