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八歲那年,有一次母親帶小列寧到姑媽家中作客。活潑好動的小列寧,不留神把姑媽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誰也沒有看見。后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而小列寧因為害怕在生人家、在不大熟悉的姑媽面前說出實話,所以他也跟看大家大聲回答。“不……是……我!”然而,母親已經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同為這孩子性情激烈、好動,曾經發生過損壞物件的事情。
應該怎樣對待小列寧隱瞞真相的過錯呢?當然,最省事的辦法是直接揭穿并處罰他。這洋,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釋重負”。但是母親并沒有這樣做。
她認為,重要的是了解兒子犯錯誤后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行為有認識,要針對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啟發他的覺悟。于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三個月內一直保持沉默,等待著從兒子的良心中萌發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她敏感地意識到,良心正在折磨著沃洛佳。
有一天,在孩子臨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撫摸著他的頭,不料孩子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打的。”
聽著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母親安慰了兒子,說給姑媽寫封信,姑媽一定會原諒他的。看著這聰慧、天真、淘氣的孩子的成長,母親笑了。使她非常高興的是,在兒子內心深處進行的這場道德斗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
歐爸說,好孩子是信出來的,好父母也是信出來的。
通過列寧的童年故事可知,愛孩子就要充分相信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我們也要相信孩子,堅信孩子一定會改正,并且向好的方向發展。
- 上一篇:父母如何讓孩子有動力、
- 下一篇: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