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時間:2020-01-09 09:11 訪問: 次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心地善良,很樂意幫助臣民。有一次,幾位盲人一起來請求國王:“聽人家說,大象是一種龐然大物,可是我們都無法見到,請求陛下讓我們親手摸一摸它探個究竟。”國王欣然應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牽來一頭大象從而滿足他們的愿望。因為大象實在太大了,他們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齒,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觸到了大象的腿,還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們都以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都在仔細地思量著大象的樣子。
過了好一會兒,估計都思考得差不多了,國王問道:“現在你們明白大象是什么樣子的了嗎?”他們齊聲回答:“明白了!”國王說:“那你們都說說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說:“大象又粗又長,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說:“不對不對,大象又寬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駁斥說:“哪里, 大象像一根大蘿卜!”
摸到象身的人也說:“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墻。”
摸到象腿的人也發表意見:“我認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條斯理地說:“你們都錯了! 依我看,大象又細又長,像一條繩子。”
![](http://106.14.57.182/dn/attached/image/20200109/20200109090813_381.jpeg)
最后誰也不服誰,誰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吵個沒完。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以部分的“所聞所感”推測整體,只是看見局部,就企圖用局部涵蓋整體,最終卻讓以偏概全誤了自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不能因為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就連眼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同樣,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次失誤就全盤地否定孩子,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和成就。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父母這樣訓斥孩子:“現在這點事情都做不好,將來還能干什么大事?”“這門最簡單的科目你考了這么一點分數,其他的也好不到哪里去!““你這么不會說話,長大了即使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沒有用。”……我們會根據孩子現在的一點點的缺點,就斷定孩子的未來不好,因為一點點小的錯誤就否定了孩子的全部。
也許孩子只是不小心犯了錯誤,而我們就用這個錯誤懲罰了未來的孩子和自己。我們一直停留在“盲人摸象”“ 鼠目寸光”的世界里,也許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冰山一角,我們便以偏概全地來給孩子下結論。
漸漸地這些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就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追求分數高而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一種再也不愿意學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用的孩子。
為了孩子我們一定要倒過來,走出上述的誤區,我們不能片面地看待問題,不能用孩子的部分錯誤來懲罰全部,更不能用孩子過去的錯誤來懲罰未來!
![](http://106.14.57.182/dn/attached/image/20200109/20200109090828_873.jpeg)
- 上一篇:歐爸談家庭教育(4):教
- 下一篇:跟歐爸學習表達愛,從一